您的位置:
返回列表
从出口主导到进出口并重 外贸大省如何与世界建立全新连接?

来源:浙江新闻
(原文地址:
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481372from=singlemessage)

   开栏的话: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为我国经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指明了方向。作为经济大省,如何下好先手棋、主动构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浙江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发展课题。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构建双循环 开辟新格局》系列调查报道,将从外贸企业如何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需市场如何激活释放、进口产业链如何做强做大、政策支撑体系如何构建等维度入手,对浙江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路径进行初步探讨。 
   试水浙江市场仅半年,销售额便突破800万元,这让澳大利亚乳制品品牌“AUCOKO尤可可”中国地区负责人Marcia喜出望外。第二届进博会上,“尤可可”才正式进入国内,如今就已经成功在盒马鲜生等高端商超上架,更进驻了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
   中国市场不断成长,吸引国际卖家纷纷来此掘金。外贸大省浙江也走上了从出口主导到进出口并重的转型路。进口的不断扩大,不仅满足新消费需求,更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速国内经济“体内循环”;同时,它又带动全球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从而为出口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让进口和出口良性互动,加速经济的“体外循环”。
  而对正加速迈向中高端的浙江制造而言,进口的意义更在于:通过国内国际市场的深度交融,浙江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触摸产业变革的最新脉动,学习顶尖水平的全球化运营,领悟先进制造业的深厚底蕴。
   “新买卖”
   “老外贸”感受内需魅力
   刚刚进入7月,数个整柜的进口牛肉、猪肉就从海外陆续运抵杭州,进了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的冷库。“近两个月,我们进口了1000万美元的肉产品!”公司董事长张斌介绍,这个月他们仍将保持同样的进口量。
  “土畜产”是浙江外贸的一块闪亮的牌子,几十年来他们将数以百亿元的浙江制造产品出口海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从事了几十年出口生意的“老外贸”,却开始了一个“新买卖”——进口。张斌告诉记者:“虽说我们公司名字里就带着‘进出口’三字,可过去的主业一直是出口。直到近些年,公司才逐渐将更多精力放到进口上。”
  从出口主导到进口、出口并重,“土畜产”的故事是许多浙江外贸企业转型的一个缩影: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一样,正逐渐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外贸大省浙江更是如此,进口随之成了许多浙江“老外贸”发力的方向!去年进博会上,“土畜产”签下了4120万美元的采购大单,其中肉产品占了绝对大头。浙江企业与外商在这届进博会上达成意向采购金额超百亿美元。
   国内疫情有效控制后,浙江市场正逐渐恢复。“相较三四月份,现在每个月的进口量增长超过一倍。”但让张斌担心的是,国外疫情仍在持续,下半年国内需求不断恢复,而部分国外供货商可能因疫情遇到麻烦。“所幸,我们的供应商遍布欧洲、北美、南美等地,局部地区的疫情反复对我们的供给保障影响不大。”
   曾经眼睛向外的浙江外贸企业,正努力补齐内销短板。他们与那些急于开拓中国市场的外商一拍即合,共享资源、共同开拓市场,用优质进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
   去年进博会上,Marcia第一次到中国参展,目的特别明确:诚招省级区域代理。“作为刚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品牌,我们只有借力国内企业的渠道资源,才能更快打开市场。” Marcia说,他们很快就确定了在浙江的代理商,并借助代理商等资源进入中国市场。
   全球采购、省内布点、全国销售,浙江外贸企业更辐射全国。6月28日,义乌进口企业“酷优客”负责人带着进口化妆品、日用品等前往西安,参加了“义乌进口商品走进西安专场”。一同前往的还有来自义乌的50家进口企业负责人。他们将近万件进口商品带到西安参展。据了解,这只是义乌进口商品全国“巡展”的其中一场。义乌通过创新市场业态,打造全渠道进口商品贸易中心,正加快打造“世界超市”。据了解,今年一季度义乌消费品进口达20.1亿元,同比增长44%。

   “大买卖” 
   浙企迎来转型契机
   对普通百姓来说,进口也许是更甜的水果、更香的美酒、更嫩的牛排,但在企业眼里却远没这么简单。
   经历了疫情考验,台州星星冷链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勇深有体会地说,进口对浙江企业而言是一个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疫情后,“生鲜自提柜”“生鲜智能无人售货柜”等冷柜产品在国内迅速推广。“星星冷链”瞅准了其中的机遇,在国内市场不断发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去年从意大利花1500万元进口的两台真空成型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杨文勇介绍,相较于家庭冷柜,这种供应企业的冷柜对产品一致性的要求更高,而他们新引进的设备正好为企业补上了这方面的短板。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里,“星星冷链”在国内的销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浙江企业加速转型,对海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内生需求巨大。以“星星冷链”为例,除了引进先进设备,该企业每年从国外进口的高端原材料达七八千万美元。杨文勇表示,接下来,他们更要充分利用好两个资源,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里齐头并进。
   第二届进博会上,浙江长龙航空与CFM国际公司签下了价值4.77亿美元的大单。“根据协议,我们将采购3台发动机以及20架飞机的发动机维修服务。”在长龙航空战略规划总监孙松杰看来,这几年长龙航空业务增长迅速,所以他们在新飞机和设备采购上动作频频,吸引了不少国际航空巨头的关注。
   中国市场的茁壮成长,正影响着国外企业的全球产业布局。GE集团全球副总裁向伟明曾表示,作为一家浙江本土航空企业,长龙航空的规模不断增长,必将带动相关重要供应商加速在浙江投资。可以预见,未来长龙航空的机队发展到一两百架飞机甚至更大规模,更多的航空业巨头将在浙江建立飞机维修中心、零部件生产基地等。
   先有市场、后有工厂,这是许多企业跨国投资的自然过程。上个月刚刚举办的浙洽会上,总投资10亿美元的海盐氢能源基地项目正式开工。投资方美国空气产品公司副总裁冯燕毫不讳言地表示,做出这样地选择,市场驱动是第一要素。“长三角区域既是我们最重要的气源地,也有着巨大的气源市场。”她说,他们在浙江投资是必然之举,也是在投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更大机遇。
   通过进口,浙江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深度交融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年进博会上,宁波大叶园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向全球知名发动机企业——美国百力通采购了40万台进口发动机,用于生产出口用的汽油割草机。公司相关负责人吴军告诉记者,采购发动机后,百力通同意向他们开放自己的售后网络,“大叶园林”的产品出口海外就由对方提供售后服务。

   “好买卖” 
   进口被重新定位
   随着跨境电商进口越来越便利,出国旅游大包小包疯狂采购的浙江人越来越少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浙江扩大进口依然面临不少障碍。譬如,进口环节制度成本较高、检验检疫和通关流程相对繁琐等问题依旧突出。
   “买货容易退货难,是过去一直困扰我们跨境电商进口的一大难点。”杭州汉达国际国运有限公司仓库经理倪贝卡告诉记者,因政策限制,过去许多跨境电商进口产品售出后,消费者就很难退回。因为根据之前的政策,“非整单”“非良品”的产品退换后,不能再退回到海关的保税仓,企业就得承担所有损失。
   今年,这一制度障碍终于被突破:杭州海关创新“B2C包裹退货新模式” ,允许“非整单”“非良品”类包裹退货进入保税区。“这样一来,退回的产品就能够重新以跨境电商进口产品的形式销售。”倪贝卡说,这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也改善了顾客的消费体验。仅今年前4个月,他们就为消费者完成跨境进口商品的退换货22万人次,货值达4400万元。
   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浙江需要更多这样的改革举措。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就是靠着敢闯敢试在外贸出口中率先闯出一条路来,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外贸大省。如今浙江更应发挥窗口优势,秉持开拓精神,深化改革、做优营商环境,打造全国进口贸易便利化先行区。
   如今,走进宁波保税区进口商品市场,消费者可以“即买即提”,既实现体验式购物又享受跨境网购的价格实惠。“而在过去,消费者在保税区商店购买跨境进口商品,只能网上下单,再回家等着包裹上门。”宁波海关自贸处副处长郭芷介绍,这样的改变源于他们设立了全省首个跨境网购自提中心,通过监管模式创新,他们实现了跨境商品“存、展、销”一站式监管运营。
   不仅宁波在扩大进口上持续发力,今年5月浙江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跨境电商综试区全覆盖。不久的将来,全省各地的消费者都有望在类似的跨境网购自提中心体验到“即买即提”。
   除了消费品进口,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也需要更优环境。“这些进口生意的背后,往往关系着动辄十数亿元的外资项目。”省商务厅外资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何发挥市场优势、优化营商环境,将这些外资引进来留得住,考验各地政府的智慧。
   今年浙洽会期间,浙江歌瑞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意大利一家行业巨头签订了一个投资3000万美元、年产3000吨含氟特种薄膜的项目。歌瑞新材料董事长潘志康介绍,新项目将研发生产新型氟膜材料,用于航空、5G通讯等领域。“该项目落地后,企业将引进一批先进制造装备,加速企业技术创新速度。”潘志康坦言,通过这样的国际合作,公司实现了国际先进技术为我所用,而对意大利企业来说则是抓住了中国的巨大市场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坚持“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如今,浙江正从出口为主向进出口并重的模式转型,这带来的是从企业主到各级政府机构思想观念上的巨变。如今,浙江需立足国内大循环,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角度,重新定位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更好地高质量发展。

   【专家观点】
   实施“新进口”战略正当时
   宋学印(作者系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冠肺炎疫情剧烈冲击全球经济,海外疫情形势仍然严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疫情封锁举措,对国际贸易需求端产生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中断、国际贸易停滞正在发酵,世界经济衰退迹象逐渐显现。
   站在支撑全球贸易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高度,国家提出要逐渐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这不仅是应对全球贸易格局出现重大调整的短期选择,也是保障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长期战略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省份长期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存在出口供应链与内需兼容性差、外部供应链进入内需渠道窄等问题。驱动内外双循环发展,需要找到一个战略枢纽,实施“新进口”战略正是重要引擎。
   推动进口“新”产品。在进口原材料、中间品同时,进一步扩大高品质的新消费品进口,更好对接国内居民健康、绿色、智能等新兴消费偏好,打通国外高质量终端品供给与国内日渐崛起的高质量消费市场的循环通道,使贸易伙伴国通过对中国出口分享中国市场红利,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
   扩展进口“新”渠道。全球贸易进入碎片化、个性化和定制化时代,在大多数国家,贸易企业多是中小企业,平均占比80%以上。虽然我国存在巨大市场,但国外中小企业受困于信息成本约束、海关程序繁琐等问题,进入中国市场面临困难。跨境电子商务为国外中小企业跨越贸易门槛提供了解决方案。借助电子商务,国内消费者、贸易商能以较低成本链接到海外中小企业,跨越式提升进口能力,同时国外消费者也可以无缝、快速进口中国产品,实现双向贸易网络联通,形成“全球买全球卖”大循环。
   构建进口“新”生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疫情环境使海外公司普遍亟须找到下游市场,我国对海外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迎来难得窗口,稳健、安全、巨大的内需市场具有强大主动权和吸引力。不失时机构建国际化、数字化的进口促进政策与服务体系,进一步压缩平均进口关税税率,化解进口非关税壁垒,优化知识产权制度,从而推动高技术产品进口,补齐对接国内高新技术产业链缺口;进一步提升国际进口博览会影响力,推动阿里巴巴等数字化贸易平台健康成长,构建辐射全球的海外进口网络,打造更加友好、体验式的跨境进口商品国内市场终端网络,形成实施“新进口”战略、推进内外双循环的系统生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