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猪小肠,值多少钱?如果仅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它的价值很有限。但若通过技术手段,将其中被誉为“生物黄金”的肝素钠提取出来,这根猪小肠的价值就会大幅提升!为了开发这个社会与市场价值并存的产品,浙江土畜肝素钠团队应运而生。
风起三墩,“危”中寻“机”
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团队负责人方渭才带领一群年轻人决定组建一支肝素钠团队。在杭州三墩那间简陋的实验室里,资源有限、条件艰苦,团队要跳出外贸做医药存在很多技术瓶颈。为了突破猪小肠行业壁垒、攻克提取肝素钠技术难关,他们整日与高操作难度的实验设备和复杂的实验参数作伴。这场“硬仗”他们必须赢!正是凭借着这股百折不挠的精神,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第一份由浙江土畜自主提取的肝素钠诞生了!
2008年,全球肝素钠行业受到波及,发展缓慢。如何化“危机”为“机遇”?团队当即决定兵分三路:一路赴桐庐打造自有肝素钠生产基地,全面提升硬件设施。一路深入市场调研,走访各大药企和医疗机构,介绍肝素钠产品的优势和特点,挖掘国内外客户资源。另一路专注于产品质量提升,深入猪小肠原料供应商的养殖场,考察养殖环境和生猪健康状况,确保原材料品质上乘。同时在成品检测环节,引入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形成防火墙精准定位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提前防范风险。由此团队逐步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质量管理机制,往更高站位药厂标准靠近,并在这场危机中脱颖而出,受到诸多外商尤其是欧美国家高端客户的青睐。
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日渐提升的品牌知名度,浙江土畜肝素钠出口迅速跻身全国前五,为开发肝素钠衍生产品、拓展产品应用市场,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创新应是永无止境的
“做产品最终靠的是质量!”现任团队负责人吴丛啸认为,在肝素钠产业链中,质检环节是重中之重,失之毫厘则差之千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创新是必要的。“核心技术催生核心竞争力,新兴需求造就新兴业态,创新的杠杆总能撬起出乎意料的奇迹。”这是浙江土畜肝素钠检验团队里马青青钟爱的一句话。这位85后硬核女检验师,大学毕业后就投身到肝素钠检验工作中,至今已有16年。她带领团队坚守一线,每天都与微克甚至纳克级别的实验数据“较劲”。马青青常说:“每当拿到检验样品就像接到一只盲盒,每一次都是对自己能力和水平的考验。所以,只要一坐上检验台,我就会忘掉一切,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虽极富挑战性,但我很喜欢。”为了攻克科研难题,团队成员长年累月待在实验室不断地进行试验和改进,迭代全新肝素钠提取工艺,提高肝素钠提取率和纯度,降低生产成本,给肝素钠行业带来了一场革命,最终收获了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团队拥有授权含已申报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著作权3项,在手拟申报业务专利储备量超过15项。
“创新应是永无止境的。”吴丛啸说,对团队而言,猪小肠拥有无限开发价值。如何做大这块“蛋糕”?团队将目光投向类肝素等猪小肠衍生产品,拓宽了猪小肠食品和生物医药应用领域,打通国内外供应链产业链,提高猪小肠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朝着支撑肝素钠规模、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目标迈进。
赓续前行,共赴山海
从杭州三墩到桐庐开发区再到衢州江山,肝素钠团队历经三个时期迭代变迁。2020年初,在省国贸集团和江山市政府的共同推动下,浙江土畜投资1亿元在江山建设肝素钠综合利用生产基地,被省国资委列入十四五“山海协作”重点工程。该项目不仅在科研创新、市场需求和生产规模上不断取得突破,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同时,肝素钠的提取会产生一种名为酶解吸后液的工业废水,处理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桐庐搬迁到江山,我们就提出环保是必须达标的门槛。”肝素钠团队成功攻克了膜分离技术,将酶解吸后液分离形成有机质,能够为土壤培肥,助力江山“山改田”项目,形成“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我们的肝素钠能够在行业里成为领头雁,这是荣誉,更是鞭策。我们要心怀感恩,践行‘三个友好’,即对环境友好、对社会友好、对员工友好。”吴丛啸坚定地说道,团队探索降低废水排放负荷、循环使用、价值提升等环保延伸性举措,将“三个友好”融入行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双赢。
过去三十载,他们迎难而上,自主研发纯化工艺,将产品纯度提升至国际一流水平;他们稳扎稳打,用双手和智慧构建起从原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优势。他们的每一次突破,都推动着企业迈向新的高度;他们的每一次创新,都为中国肝素钠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更多话语权。未来,他们将站在行业前沿,在创新道路上继续奔跑,勇攀高峰。
来源 | 潮新闻